一
、PH值 由於水中氫氧根會影響氧的分解速率即當氫氧根濃度愈高,臭氧分子的分解速率愈高臭氧在水中就愈不穩定.所以在高PH值的水溶液中,能參與消毒的臭氧分子與自由基的比例產生明顯的變化而影響消毒效率. 二.、濁度
由於濁度(turbidity)是由水中許多懸浮物質所造成 ,
而這些懸浮物質可形成對微生物產生保護效果就要增加臭氧的劑量. 三、 溶液中之有機物成分
由於臭氧是強氧化劑,可以氧化各種有機物質,因此若水溶液中含有其它有機物質,將會對臭氧產生消耗,因若要得到相同的消毒效率,就必須增加劑量. 四、臭氧對水生生物的影響
由於臭氧是強氧化劑,可以殺滅微生氧化有機物質,相對的亦可對水產生影響.Asbury
和 Coler (1980)的試驗顯示臭氧對yellow perch(Perca flavesvens)的卵,在14℃下,曝露20、40、80
分鐘的LC50平均2.53mg/1,1.60mg/1,1.56mg/1;yellow
perch 的幼苗在17℃,分曝露0.5及10分鐘下其LC50
分別0.11及0.06mg/1,而磯野等(1993)試驗臭氧在海水中水溫21.6~23.1℃,鹽度33.4~34ppt
, PH8.2~8.3產生的氧化力(ozone produce oxidants,POP)對Japanese
whiting(Sillago japonica)卵及幼苗的急性毒,其LC50 分別為0.18mg
C1/1(38小時)及0.23mg C1/1(24小時)。Richardson等第1983)指出臭氧在溫度15.0+-0.07℃鹽度12.7+-0.32ppt,PH8.0+-0.03下,對White
perch(Morone Americana Gmelin) 成魚的24.48.96小時的LC50 分別為0.38
0.26 0.20mg OPO /1 但事實上在0.01mg OPO/1時,鰓部的組織病理上就有稍微的影響了。
Wedeneyer等 (1973) 試驗指出臭氧對10~13公分的虹鱒(Salmo
gairdneri) 在10℃時的96小時LC50 為93.μg/1:在3個月的慢性影響試驗結困顯示,2μg/1時完全沒有顯著影響的傷害,而在5μg/1時對鰓就造組織病理上的一些改變且攝餌減低。 五、國外有關臭氧應用水產養殖之回顧
Sander 和 R
osenthal(1975)
指出臭氧可以使海水中的氧化還原電位差提高。Moffett
和Shleser (1975)使用經過臭氧處理過的海水培養第一期龍蝦(Homarus
americaniss)幼苗,並循環使用此海水六天,得到75%活存率。Honn和Chavin(1976)使用臭氧處理大型水族箱的水,可以維持良好的水質. Morrison 等(1978)試魚苗培育水指出,臭氧比UV有更好的消毒效果,臭氧可破壞單細胞藻類而UV不行,臭氧作用時氨的濃度下降70%,養殖過程中BOD沒有明顥的變動。 Oakes等(1979)亦得到相同的結果。Otte(1977),Rosenthal等(1978,1979), Rosenthal和 Otte(1980)曾詳細研究臭氧在集約循環養殖系統中之效果)。 |